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九,作为春节文化活动之一,伴随着甘谷道情简板和渔鼓声响起,天水市甘谷县大像山镇村民蒋虎家的农家小院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20多名甘谷道情爱好者聚在一起,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和节而歌,用当地流传千年的古老音乐形式随唱随说,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欢欢喜喜过大年。
当天上午9时30分许,甘谷道情展演开始。只见20多名爱好者或坐或立围在一起,说唱者左手从下端握住简板,按节拍敲击板子的同时,用左肘托住渔鼓上端,右手则放至下端鼓面上,在每句落音时敲击鼓面,与简板合拍。一首拖腔较长的《五更盘》一唱众和,曲调悠扬婉转;一首《三公主劝善》唱词直指人心,耐人寻味。
【资料图】
▲甘谷道情展演现场
据介绍,甘谷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唱腔艺术,历经千年传承至今,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甘谷道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安友仁年过七旬,从事甘谷道情挖掘整理工作40多年,曾任甘谷县大像山镇文化文播站站长。
“甘谷道情是流传于甘谷城关、磐安、六峰、白家湾、新兴等川道乡镇的一种民间说唱音乐形式。唱词既有流传下来的古老唱词,也有唱者自己创作的新词,还有演唱艺人随口随唱、现场自编自唱的歌词,其中既有道教俗唱的道家故事,也有教化众生、劝人向善的民间故事,内容多以警醒世俗、传播正能量为主,雅俗共赏,因其贴近百姓生活,说唱形式随意自如,深得当地百姓喜爱。”安友仁说。
甘谷道情流传由来已久,其内容表现形式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口头文学,道情说唱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孝道友善故事,不知不觉传递着悠久传统文化的精神风涵,在当地,农闲时节、节庆假日、婚嫁喜庆场面,都将道情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据甘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李富强介绍,甘谷道情历史渊源已不可考,但有文字记载表明,道教在甘谷兴起于元代,甘谷道情作为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则在清末、民国初期曾广泛盛行,后经历代艺人口授心传、世代传承,沿袭至今。
然而,民间艺术盛极而衰的现实难以回避,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的现状相似,甘谷道情现有艺人大多年龄偏大,道情生存环境正逐渐缩小。
“截至目前,甘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甘谷脊兽、甘谷道情、甘谷木雕、道教音乐以及甘谷麻鞋先后列入省级非遗文化保护名录,相较于脊兽、木雕、麻鞋等非遗文化,由于学唱甘谷道情并不能给学唱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学唱者越来越少,40岁以下的目前只有一人。”李富强说。
蒋艳艳今年36岁,是李富强提到的目前唯一一名年轻学唱者。蒋艳艳出生于甘谷道情说唱世家,上至姥姥、奶奶,再到爸爸、妈妈,都是甘谷道情的说唱传承人。受家人熏陶自幼耳濡目染,她打小喜欢道情的说唱曲调,也陆续跟学了许多。
蒋艳艳的父亲蒋虎家年已六旬,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甘谷道情县级非遗传承人。他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发在抖音平台上说唱甘谷道情的短视频,截至目前,共发表甘谷道情短视频2236余次,直播21场,有不少网友私信他,讨要唱词并轮番转发。
奔流新闻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将甘谷道情传承下去,省级非遗传承人安友仁将30多年来挖掘、收集而来的140多首甘谷道情曲词、曲谱、曲牌整理后,录入《甘谷道情》一书并多易其稿,准备出版。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兰芳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