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编者按|2023年4月18日,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沪举办。2023上海车展作为今年全球第一场A级车展备受全球汽车行业瞩目,搜狐汽车邀请整车及汽车产业链的70余位海内外车企先锋做客“汽车咖啡馆”访谈间,以“车展快问答”的形式就当下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新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资料图片)
以下为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 勾晓菲的访谈实录:
搜狐汽车:搜狐的网友大家好,我对面的嘉宾是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晓菲总好,跟我们搜狐的网友打个招呼。
勾晓菲:搜狐的网友大家好,我是理想的勾晓菲。
搜狐汽车:首先是“快问答”环节,今年理想展台上有什么重点的新车?
勾晓菲:这次车展理想展台上最值得关注的是新发布的“双能战略”,包含电能部分,我们以前一直都是增程车,发布了基于800V超充纯电解决方案。基于智能化,有这个月底要跟大家见面的AD Max 3.0的平台。
搜狐汽车:第二个问题,电动车和燃油车是竞争还是替代关系?
勾晓菲:如果是纯燃油的话,肯定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长线肯定是混动+纯电两个组合。
搜狐汽车:那您觉得混动是过渡期吗?
勾晓菲:不,混动一定是常态。
搜狐汽车:是以什么样为维度的常态?
勾晓菲:长线去看混动是没办法完全被纯电取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国三四亿辆车全都变成纯电的话,将是非常大规模的耗电量,国家电网也支撑不了这个功率。
搜狐汽车:您认为智能化水平对于消费决策的影响有多大?
勾晓菲:我觉得长期看一定是决定性的。首先,在NPS调研上,智能化一直都是处于几个用户关注排行比较靠前的问题。长线去看,当智能驾驶完全实现了的时候,用户买车基本就是买的是智能空间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服务,所以这一定会成为用户买车首选关注的要点。
搜狐汽车:因为整个汽车行业大家都说很卷,您怎么看今年包括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
勾晓菲:我觉得现在是个比较关键的窗口期,刚才您提到的很卷,其实大家都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想明白现在这个行业到底在竞争什么,在我们看来,最核心的竞争要素无非就是能源模式和智能化。
大家之前总是觉得能源模式就是去解决碳排放或者解决环保问题。但在我们看来,除了这些以外,能源模式更多是能够拓宽用户对用车场景的期待。可以想像一下,燃油车很难说在一直在车里使用座舱,因为大量的尾气排放是不安全的,所以新能源可以让我们更多拓展车的使用场景,这也是我们去关注能源的一个模式。
我们这次车展发布的“双能战略”是一直想要解决在这个行业里最核心的能效问题。理想在最开始发布新车的时候没有选择纯电而是增程式,也是在考虑增程式的效率。大家以前都在开个玩笑说,理想汽车就是挂一个大的充电宝,其实就是我们挂了一个充电宝,可以让用户在开的过程中没有焦虑。
在纯电方向,我们觉得混动效率可以达到用户的使用体验,所以在整个新能源领域,混动是一个核心的竞争方向。
第二是智能。我们主要还是要看怎么提升用户体验,无论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用户的整体体验没有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举个例子,回看手机行业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切换也是一样,在当时的窗口期,诺基亚、摩托罗拉为代表的手机拼的是功能,当时大家都在卷功能,可以发彩信、视频电话、照相。但真正到了智能时代,我们可以认为手机的功能是无限极,什么功能都可以有,没办法把它枚举出来。在当时那个时代,传统手机厂商还用“卷”功能的方式,去和手机生态去抗衡的话,显然不是和一个体量在做竞争。所以我觉得智能化方向也是一样,下一个时代真正要做出属于座舱全新的交互框架、交互体验,基于这套更舒适或者更便捷、更自然的交互框架,孵化出全新的生态,这才是智能化的未来。
搜狐汽车:您刚才讲,比如以手机为例,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它是从硬件到了触屏交互的转变,从汽车来看,您觉得最适合未来汽车使用场景的交互模式到底应该是什么?以及技术的临界点是否到了?就像如果没有触屏的技术,我们也没有办法使用智能手机。
勾晓菲:对,我们的判断是,未来车内最适合的交互一定还是基于对话的,但这还有一个前提一定是基于空间场景的整体交互框架。好比去年伴随理想L9首发的空间交互也是一样。
第一,为什么是空间交互,是因为车的载体是和电脑、手机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电脑和手机是一对一的服务关系,用手机一定是自己刷手机,不可能我们两个一起操作。
搜狐汽车:还是比较私密的。
勾晓菲:对,操作行为上一定是一对一的。但车空间是个一对多的形态,里边可能会有很多乘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在空间的交互体系上,我们要建立空间的感知和表达的能力,就一定要知道空间里是谁在向我寻求服务,是谁需要和空间做交互。所以在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上,至少能够在空间里感知到我当前服务对象是谁。同样,当我感知到当前服务对象是谁的时候,在表达层面上一定要针对服务对象去给他基于视觉或听觉的信息传导。所以,在输入/输出端需要具备空间的感知和表达的能力。
当然我说的很简单,但底层技术会非常复杂。比如第一个维度是,把我从物理世界感知到的信息进入到数字世界,我在数字世界计算完反馈回去的时候,从数字世界回归到物理世界就需要有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整个空间坐标系对齐的动作。
第二个维度是,为什么说最终核心是基于对话的,比如今天不管乘客、驾驶员也好,在开车的过程中,车基于触控的交互是体验非常差的。触控技术的来源是手机、PAD等终端可以跟着我走,就是我在哪儿它在哪儿。但今天车上的显示器更像是家里的电视,它不是跟着我走,而是我跟着它走,它在哪儿我需要过去操纵它,所以未来人类希望机器是围着我转,而不是围着机器转。
最后,随着ChatGPT的到来我认为拐点已经很接近,但不能说拐点已经到来。一个全新的技术真真正正的拐点就是从可用到好用。今天基于对话的交互体系,之前我们更多觉得必须得说对,不然车就听不懂,它就没办法执行。ChatGPT让我们看到,对文字的理解可以直接拉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不用在意怎么组织语言车才能听懂,说出来它都能理解得了,到了这个状态的时候拐点就会出现,会全面的往基于对话的大框架去转移。
搜狐汽车:您正好提到ChatGPT,你认为当它出来之后,对于智能交互、智能座舱和智能空间来说,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勾晓菲:它不单单只是语音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用传统的触控和语音交互方式去理解,触控的交互方式更多的是给你呈现车的能力,你根据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去运用。
比如空调的开关,我知道按下去之后空调就会开,再按下去空调就会关。比如像苹果手机的系统设置有一级、二级菜单,等于你要去学习它的逻辑,根据它的逻辑去操纵它。
但基于对话的的理解是一个端到端的。比如调节亮度一定是说把亮度调到多少,这在交互效率上就变得非常高效,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所以交互的最核心本质是效率,效率越高越自然,人类就会越容易接受。
搜狐汽车:理想汽车组织架构也叫智能空间,把它设置成了一级部门这样的概念,未来的车企是不是也都需要去重视智能空间这个方向?因为现在很多车企还把智能空间等同于智能座舱,不知道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勾晓菲:我觉得需要。为什么?以终为始的去看,如果自动驾驶真的全面实现的时候,可能每家车企都会变成一个房地产商,大家都在卖房子,只不过这个房子能移动,那个时候大家选择房子的时候无非就是像咱买房一样,是买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一厅。同样智能化就是空间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这些就会变成我选择这个房子最核心的点。
搜狐汽车:您认为未来什么样的房子空间是最适合消费者的?在理想规划当中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勾晓菲:没有最适合的统一答案,我觉得理想汽车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能够把细分用户研究的很清楚。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为什么从理想ONE一直到L9、L8,都是大型SUV,是因为我们聚焦到细分市场就是家庭类用户,因为这类用户对空间有需求,他需要比较大的空间,比较多的座位,能解决全家人出行的问题。
如果我把细分市场定义到单身男青年,他核心诉求是上下班出行,他对空间大小就没有什么需求,甚至他有可能觉得希望只有两个座位,一个座位放包,一个座位开车,另外偶尔拉一个人,开起来方便,好停又好开,所以不一样的用户需求空间会有差异化。但最终的交互形态会往我说的方向发展,就和咱买房是一样的。
搜狐汽车:今年上海车展是非常盛大的一届车展,您如果有时间逛展的话,您自己比较关注哪些方向?
勾晓菲:我每次都会看,包含上午已经有人去看了给我发信息说现在美国的CES展越来越像汽车展,汽车展越来越像CES展。一些做3D引擎、偏科技化的公司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我们更多都是去看车里边的技术怎么发展,我们还是在很窄的行业里边往前走。
想让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最核心方式还是跨出这个行业看看其他行业,比如今天我要研究屏幕的技术,可能会看电视、手机的发布会有什么技术。音响也是一样,我可能会看影院或者家庭影院现在有什么新的音效技术。
搜狐汽车:理想汽车未来在能源上的布局或者产品规划的?
勾晓菲:首先,中短期去看我们不会脱离家庭用户,肯定还会持续服务家庭用户。就像L9到L8到L7这样,有可能我们会在价格空间上有些伸缩或者延展,但我们服务对象都是家庭用户。之前相当于在新能源这条线上更多是基于增程技术,我们现在把另外一条纯电路线也打开了,但是我们服务对象不会改变。
今天上午的战略发布会我们介绍会出一款更加旗舰的车型,基于这款更加旗舰的车型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增程,一个是纯电。增程和纯电将来都会发布5款车,服务对象不会改变,价格区间会有些变动。
搜狐汽车:它针对的群体类型不会变,但纯电和增程细分用户会有什么不一样?
勾晓菲:细分用户还是会围绕家庭用户,唯一的差异有两点:第一是预算,第二个是家里有多少孩子。比如像六座车,会更好服务两个孩子的家庭,五座车会更好服务一个孩子的家庭。
搜狐汽车:谢谢晓菲总。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