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

数字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为数字中国建设提速

2023-05-23 10:11:06 来源:人民邮电报

构建多元联动的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赋能类案救助、依托司法救助线索筛查应用平台构建大数据模型赋能类案救助……日前,最高检印发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大数据正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实现信息共享、双向衔接,“数字革命”正助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大数据高效赋能司法救助的成熟应用,是我国数字政务体系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进展,政务服务向着更加高效、智能和普惠的方向发展。

数字政务向高效协同方向迈进

根据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政务协同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78位上升到43位,是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用户超10亿人,实现1万多项高频应用的标准化服务,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数字技术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构建多元联动司法救助数据模型,实现救助线索由人工摸排向智能筛查转变,案件受理由个案申请向类案推送转变,同时基于大数据研判,积极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破解了司法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渠道单一、救助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数字技术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秒批”“不见面审批”“千人千面”“掌上办事”等服务新模式上线,实现了政务服务的精准直达、智能便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更是让政务服务逐步实现了“事前服务”“免申即享”“主动推送”。数据显示,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7.15亿,各类人社服务线上渠道提供服务近141亿人次。

数字技术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普惠化水平。目前我国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年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超过2670万人次;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我国已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数字技术扩大了退休养老、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打破了传统政务服务的地域界限,让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

日前,中国电子云和IDC中国联合发布《2023中国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当前,政府信息化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和超级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开始深刻影响政府治理模式。

数字政府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

根据IDC的研究,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规模达1235亿元,市场规模巨大。在“十四五”及数字政府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超过20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2%。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白皮书指出,当前,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经济联结更加紧密,政府不仅是数字经济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引导者与实践者。数字政府建设要求政府能够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发展逻辑、掌握数字经济发展动态,进一步促进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与政府业务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一方面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业务与技术之间相互影响并协同创新,带来政府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变革。

尽管如此,数字政府建设还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数字化治理理念待提升、数据共享难度大、安全挑战激增等。与此同时,拥抱新技术创新、增强数据赋能、加强安全建设、提高和完善人才数字素养等,也给数字政府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

“数字政务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方位推动制度变革、业务变革、模式变革。”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表示,数字政务建设关键是在促进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深化数据的共享开发利用,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数字政务创新发展;要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普惠化、智慧化水平。

对此,白皮书建议,数字政府建设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需要实现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政府履职效能;建立高效共享的普惠型数据要素市场,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同时要构建深度防护、全域感知、主动防控、精准溯源的数据安全能力体系。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