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近日,一位学者分享了在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中提出的问题,不无遗憾地表示20多位同学中并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回答。
不亮眼不意味着不优秀。这位学者自己也说,“也许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非典型、面试太紧张”,反思“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实际上,能够获得博士生推免面试资格,已经证明这些学生在科研上的能力和潜力,但为什么回答还是“不够亮眼”?这样的“冲突”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培养具有好奇心和远大目标的学子?如何培养出能够跳出边边框框、拥有原创思维、敢闯敢干的年轻科学家?
科学研究,是一场艰难的攀爬。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要领略最壮丽的风景,除了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更需要有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高峰的精神。而这正需要梦想的引领、目标的导航,正需要一直保持一种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造梦空间”?实际上,梦想并非毫无来由的灵光乍现,往往来自实践、问题和兴趣。青年学子走出文献、跳出套路,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为驱动,不设限地到现实世界中观察思考,才能获得那把点亮梦想的金钥匙。学透书本又扎根现实,乐于发问又善于解题,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广大青年科研人才定能奉献更多聪明才智,实现一个又一个超越。
留住年轻科研人员的好奇心,良好的科研环境必不可少。现实中,越是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往往越高。营造包容的科研环境也就十分重要。把不必要的限制和框框“减”下去,把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条件“加”上来,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才能畅通科研与梦想间的桥梁,让年轻创造力充分涌流。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心怀梦想、敢于发问、大胆探索,相信广大青年一定能啃下更多科研“硬骨头”,攀上更多新高峰。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流程编辑:tf028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